《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概述
一、课程简介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引导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为切入点,以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为落脚点的一门必修公共政治理论课。
课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依据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帮助大学生尽快实现由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引导学生自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治观,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后续课程奠定学科基础。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着重培养学生具有明确的职业理想、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职业价值观和较完善的职业法律素质,为学生成长成才和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
本课程针对新时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与法治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与法治观教育,在理论学习、经典研读和实践体验中,帮助大学生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追求远大理想、鉴定崇高信念,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大学生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质,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和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帮助大学生学习法治思想、养成法治思维,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从而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为逐渐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
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和感悟新时代的内涵,形成对自己作为时代新人角色的清醒认识,树立新目标,开启新征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就辉煌的人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特别是理解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理解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和积极践行;引导大学生认识道德的功能和作用,形成一定的善恶判断,自觉遵守各种公民道德规范;充分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懂得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法律义务。
课程目标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索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坚定理想信念,自觉磨砺品行,成为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时代新人;树立正确对待人生过程中各种矛盾的态度,掌握科学的处理方法;形成诚信、自律、奉献的职业理想,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修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践行。
课程目标3:(价值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加强自我修养,坚定政治信念,提升人生境界,能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自觉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维护国家利益,勇担民族复兴大任。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经典研读、自主学习为辅,通过讨论研究、多媒体音频和视频等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具体使用较多的教学方法如下:
(一)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是指能指导、引导、启示、激发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及主动实践的教学方法,它重在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结合。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探讨研究,进行自我教育。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教学引向深入,锻炼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促使学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实现了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迁移。
(二)课堂讨论法
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对所关注的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作更深层的思考,通过共同讨论,开拓思维、提高认识。课堂讨论的优点是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师生之间感情交流,促进教与学双方的了解和合作。
(三)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又称情境教学法,它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围绕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评判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该方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选案例,在课堂上让学生思考、讨论,由教师分析、解剖,最后引出需要学生掌握的理论观点,从而使教学更加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四)专题讲座法
本课程内容博大精深,涵盖革命、建设改革全过程,有限的教学时间完成繁多的教学内容,必须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必须按照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大学生实际的原则,必须遵循教材又跳出教材,为此,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社会关注的热点,学生思想的疑点和困惑点,选择和提炼出若干个教学专题进行讲座。这种教学方法既能把理论讲得精辟透彻,又能促使学生把课堂听课和课外思考结合起来,从而大大增强了理论课的科学性和可信性,提升了该课程的时代性、针对性。
(五)小组研讨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授课内容,从现实社会学生关注的现象中精心筛选提炼出问题,确定出学生研讨的主题。学生分成小组集体研究攻关,撰写提纲和讲稿、制作多媒体课件,推荐小组代言人参与课堂讨论发言。代表发言后,先由学生自由点评,锻炼其理论判断能力,再由教师对学生分析问题的情况进行点评,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系统理解。小组研讨法从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协作能力、表达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六)课堂辩论法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和课上实践环节的设置,选择一些学生关心的、困惑的问题,拟定可供辩论的题目,将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分为正方、反方,经正反两方辩论后,教师进行点评,对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暴露的思想与认识问题教师及时予以指导。
(七)实践教学法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理论的相关命题。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注意结合讲授内容,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调查、体验,让他们以所见所闻、所体所察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洞察能力。
五、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绪论 担当复兴大任 成就时代新人
(一)教学目的
帮助大学生认识自身所处的新时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依据和价值意义,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奋发有为,做新一代好青年,明确自身担负的新时代所赋予的使命担当;引导大学生对贯穿本课程的价值红线的理解和领会;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本课程的正确方法,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重要性的认识。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通过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发展的新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2.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践价值和世界意义;
3.掌握把握本课程的特点,掌握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增强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帮助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为新时期合格的大学生。
(三)教学内容
1.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知识点:认识大学生活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梦
2.新时代呼唤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知识点:民族复兴的历史必然性,时代新人的责任担当;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3.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概念、特点、重要性,“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 内容、学习意义、学习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认识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依据和意义;
(2)青年学生所肩负的时代使命;
(3)思想道德、法律、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等基本概念;
(4)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践意义;
(2)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章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帮助大学生系统了解和学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理解人生问题时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为科学、正确解决人生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方法论的指导,激励学生通过自己不懈努力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二)教学要求
1.了解人生观的含义及内容
2.理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正确的人生价值
3.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
4.让学生学会如何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知识点:人生与人生观;人生观的主要内容;人生观与世界观;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 正确的人生观
知识点: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
第三节 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知识点:辩证对待人生矛盾;反对错误的人生观;成就出彩人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人生的意义及人生的目的;
(2)人的本质;
(3)人生价值的评价。
2.教学难点
(1)如何确立正确的人生目的;
(2)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第二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明确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才具有重要意义,认识到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并结合社会需要和个人实际树立起科学的理想信念,勇于实践,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把理想付诸于实际行动。
(二)教学要求
1.使大学生了解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认识到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理解和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理解如何确立理想信念,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化理想为现实等问题;
3.帮助大学生掌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4.运用理想信念的精神动力,把握实现理想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引导大学生坚持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统一。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
知识点:理想信念和的含义与特征;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共产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第三节 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知识点: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
(2)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2.教学难点
(1)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 在实现在中国梦的实践中化放飞青春梦想。
第三章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大学生在正确理解爱国主义内涵的基础上,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统一,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为效国之行。
(二)教学要求
1.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理解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认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2.掌握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是统一的,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形势下更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自觉培育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做忠诚爱国者。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知识点: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第二节 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
知识点: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
第三节 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知识点:中华民族创新创造禀赋;改革创新是时代特征与时代要求;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中国精神的内涵;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3)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教学难点
(1)如何将爱国主义落实在具体行动中;
(2)如何成为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第四章 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核心价值观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科学内涵,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积极、最活跃、最充分的青年先进代表。
(二)教学要求
1.了解核心价值观的对于民族和国家重要意义,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科学内涵;
2.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现实基础和道义力量;
3.引导大学生积极努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扣好人生的扣子,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积极、最活跃、最充分的青年先进代表。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知识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
知识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
第三节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知识点:扣好人生的扣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科学内涵;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价值立场和道义力量。
2.教学难点
大学生如何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扣好人生的扣子。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道德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和社会主义道德,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道德在社会生活和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增强道德责任感,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努力锤炼良好的道德品质,自觉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积极吸收人类优秀道德成果,遵守公民道德准则,在投身崇德向善的实践中不断提高道德品质。
(二)教学要求
1.了解道德的历史演变、功能、作用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革命道德;
2.理解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的内容;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恋爱观、婚姻观及公德意识的养成;
3.掌握社会生活领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锤炼高尚品格;
4.积极引导学生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
知识点:什么是道德;道德的功能与作用;道德的变化发展;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原则
第二节 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知识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发扬中国革命道德;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第三节 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知识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道德的概念、本质及社会作用;
(2)优秀道德成果的当代价值和基本精神;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
(4)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
(1)大学生如何将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2)在公共生活中认真践行社会公德,做到知行合一。
第六章 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及历史发展,认识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作用、 运行,掌握我国宪法与法律部门的相关知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意义及内容,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养成心中有法、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引导大学生领会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不断增强维护法律尊严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成为具有较高法治素养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学要求
1.了解法律的概念与历史发展,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实体法律部门和程序法律部门,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与法律的至上地位,法律权利与义务以及二者的关系;
2.理解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3.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增强维护法律尊严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树立法治理念,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成为具有良好的法治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4.正确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容和意义,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知识点:法律及其历史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我过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第二节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知识点: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德;建设法治中国
第三节 维护宪法权威
知识点:宪法的形成和发展;宪法的地位和基本原则;宪法的实施与监督
第四节 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知识点:法治思维及其内涵;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依法行使法律权利;依法履行法律义务;不断提升法治素养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法律的概念与历史发展;
(2)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4)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基本内容;
(5)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的内涵与特征;
(6)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7)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8)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
2.教学难点
(1)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形成;
(3)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4)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
(5)如何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五、参考资料
(一)参考书目
序号 | 编者 | 教材名称(或版本)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1 | 习近平 | 《论“三农”工作》 | 人民出版社 | 2023年4月 |
2 | 张守龙 |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关键词》 |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1年11月 |
3 | 刘宝杰 杨世宏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2021年7月 |
(二)网络资源
(1)全民终身学习课程平台: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http://www.moe.gov.cn/s78/A12/szs lef/moe 1407/
(3)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
(4)思想政治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