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概述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高校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引导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进程和各阶段成果,是培养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拥护社会主义道路,主动担当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本课程由导论、八章主体内容和结语构成,通过学习,学生应当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形成、历经的三大飞跃,以及前两次飞跃的主要内容,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国早期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经验,以及改革开放后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系列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内容。本课程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是一门以介绍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基本理论和经验总结的课程,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引导功能。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党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形成的这些理论成果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完整把握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知识,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这些理论成果作为一个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统一整体来把握。
课程目标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大学生灵活运用本课程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应用型人才。
课程目标3:(价值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为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教学主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意在坚持以教师为主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实现守正创新、铸魂育人的教育教学目的。
1.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与教学节奏的掌控方面。任课教师通过微助教、易班、智慧树等教学辅助平台,一方面主导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即对学生线上预习、学习重要知识点时的答疑解惑;重要知识背景和理论背景的搭建;经典研读的带读和指导;通过案例分析、热点解析和组织学生讨论等,引导学生掌握理论观察与思考、理论学习与应用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主导完成课堂教学管理和平时成绩的随堂打分。
2.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主要体现完成课程作业(包括专题研讨、经典研读、小测试)及线上自主学习方面。各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特点设置专题研讨或其他课程作业,要求学生自行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并形成条理清晰、内容详实的作业并提交,同时,教研室在智慧树平台上自主建设的全国共享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涵盖了课程重要知识点讲解及其巩固测试,学生可根据任课老师安排的课程进度自主完成相关内容的预习、学习和测试,以为课堂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一)导论
教学内容: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提出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及其关系
5.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和方法
教学重点:
1.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
教学难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没必要性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内涵
(二)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教学内容: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1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1.2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2.1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2.2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3.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3.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教学重点:
1.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2.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3.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评价
教学难点:
1. 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评价
2.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教学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1.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2.3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2.4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3.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3.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3.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教学重点:
1.近代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革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内容:
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的社会
1.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依据
2. 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
2.1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2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3.2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3.“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特点以及历史经验
教学难点:
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2. 如何正确评价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3. 如何刊登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教学内容:
1.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1.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1.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1.4 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2.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
2.1初步探索的意义
2.2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
1.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2.初步探索的意义
3.初步探索的经验与教训
教学难点:
1.初步探索的经验与教训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国际背景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跨世纪发展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发展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时代的新篇章
教学重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
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党如何根据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作出实事求是的历史判断和决策,并推动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大步向前。
(七)邓小平理论
1. 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和精髓
1.1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1.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2.2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理论
2.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4“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2.5“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2.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2.7 党的建设理论
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3.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3.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教学重点: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分析与概括
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3.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教学难点:
1.如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理论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八)“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1.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3始终代表中国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2.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2.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5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6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
2.7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
3.2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教学重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教学难点: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始终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九)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1.1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1.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1.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1.4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2.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3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2.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6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3.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接续发展
3.2全而建设小京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教学重点:
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3.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教学难点:
1.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2.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以人为本
3.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4.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五、参考资料
(一)参考书目
序号 | 编者 | 教材名称(或版本)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1 | 毛泽东 | 《毛泽东选集》四卷(第2版) | 人民出版社 | 1991年6月 |
2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20册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2023年12月 |
3 | 逄先知等 | 《毛泽东年谱》9卷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2023年12月 |
4 | 邓小平 | 《邓小平文选》第一、二卷(第2版) | 人民出版社 | 1994年10月 |
5 | 邓小平 |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 人民出版社 | 1993年10月 |
6 | 邓小平 | 《邓小平文集》(上中下) | 人民出版社 | 2014年8月 |
7 | 江泽民 | 《江泽民文选》三卷 | 人民出版社 | 2006年8月 |
8 | 江泽民 | 《论“三个代表”》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2001年8月 |
9 | 胡锦涛 | 《胡锦涛文选》三卷 | 人民出版社 | 2016年9月 |
10 | 胡锦涛 |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2014年4月 |
(二)网络资源
(1)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网址:
(2)求是网,网址:
(3)中国理论网,网址:
(4)理论中国网,网址: